:::

01【在地職人故事】暖進心裡的傳統手工棉被

  坐落於仁二路上的泉興棉被店已經70年了,至今仍堅持手工製被傳統,細心的為每一位客人親手縫製夜夜陪伴入眠的棉被,第二代經營者賴莉玲的功夫全是承襲自公公,也就是已故的創店師傅江成金。早期手工棉被使用的棉花都要師傅自己以兩根長長的木棍,上下敲打著棉花使其出絮,細線亦須自己編織。而手彈棉被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以棉絮盤繞細線;另一種則是棉絮由一層像紗布般的質料覆蓋,再由師傅一針一線的縫合,使之固定。如此工序費時的手工彈製過程,一天僅能彈一、兩床棉被,然而卻是棉被師傅手藝功夫所在。
  賴莉玲回憶起剛嫁來江家時,每天下班返家就看到年紀漸大的公婆一個蹲在木製床上,一個彎著腰站在旁邊,兩人協力完成一床棉被,這樣的畫面總是令她心裡過意不去,於是決定跟著公公當學徒從小尺寸的棉被做起,手腳俐落的賴莉玲學習速度快,令江成金很是驚喜,這才漸漸放心將棉被訂單教給她處理。
  八面玲瓏、善與人交際的婆婆是店裡的「財政部長」與「外交部長」,負責收錢與送貨,以前總是騎著腳踏車四處去送棉被,看見婆婆的到來,熟客及附近鄰居就會圍過來寒暄、話家常,順便登記要訂做幾條棉被,有時候去到八斗子長潭里,還會帶一條魚回來呢!
  談起傳統手工棉被產業的變遷,賴莉玲說早期仁二路上有5、6家棉被店,昔日家家戶戶嫁女兒都會打兩床新棉被當嫁妝,即所謂「上下被」,薄一床、厚一床,作為娘家的祝福,寓意婚姻一輩子長長久久。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人們消費習慣改變,百貨商場、量販店架上陳列各式各樣的機器織被、羊毛被或蠶絲被,不但價格便宜又可以直接取現貨,多數傳統手工棉被店難敵市場競爭,又因後繼無人或生計考量而收了起來。
  此外,隨著居住型態從矮厝仔逐漸轉變為樓仔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若以往緊密,婆婆外出送貨返回的時間越來越短,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昔日抬槓的朋友們不知道都住到哪層樓了。
  除了與一般棉被店同樣面臨機器製被的衝擊,在公公江成金剛過世的時候,街坊難免出現質疑的聲音:「老師傅不在,年輕的不會做。」為了終止不實的謠言,賴莉玲巧妙的利用離學校近的地緣優勢,在家長接送孩子的時間開始著手做棉被,有人看到走進來才發現她是真的會手工製被,加上口碑肯定,慢慢地客人就回來了。現今來店的客源大部分仍是靠口耳相傳,最遠曾有來自美國的訂單,是一位旅外華僑特別要帶10件回去給住在美國的台灣親友。
  目前泉興棉被店使用的棉被成份是以棉花、羽毛機器攪製而成,賴莉玲說以前基隆中山路後車站附近有一台棉花機,公公便曾自己帶一綑的棉花去用機器攪好再帶回來,工廠收掉後必須從桃園、新莊等地叫貨,賴莉玲每次都會叫100斤儲放於閣樓上面慢慢做。
  一年約只有冬季較有生意上門,平常有人訂製才會做,冬天則會先做好幾件備著以服務散客,雖然丈夫也會做棉被,不過為補足夏天棉被淡季的生活,仍選擇從事其他工作,冬天一忙,兒女丈夫下班回家都會幫忙。
  若說到從事這行的辛苦之處,賴莉玲笑著說以前公公總是交代要多喝鴨血湯,因為老師傅相信棉絮纖維容易積在肺部,而鴨血湯可以清理那些雜質。此外,由於工作檯的高度無法站直或坐著,天冷的時候會特別綁上護腰避免受傷。
  訪談過程陸續來了幾位客人,賴莉玲熟練地傾聽每個人的需求,並給予最適合對方的專業建議,包含尺寸、棉量的厚薄、清潔保養方式、收納建議等等,即使不是棉被店可以協助的疑難雜症,也都會熱心指引去布行找替代品。從賴莉玲與顧客一來一往的互動中正好看見了傳統手工棉被店無法被取代的人情溫度與價值,大賣場雖有琳琅滿目又便宜的棉被可以任君挑選,卻少了經驗豐富的製被專家可以交流生活知識以及針對特定使用需求的客製化討論。

  • 發布日期:2020/11/04
  • 發布單位:仁愛區公所社政課
  • 最後更新時間: 2020/11/05
  • 點閱次數:1586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