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巷口故事】牛奶寮與豬灶

  民國20年出生的朱榮輝先生,日治時代出生於大水窟(台北州基隆市田寮町130番地),朱先生的父親是四腳亭瑞基煤礦的煤礦工人,生活艱苦,住在山上的朱先生從小就要幫忙種地瓜、竹筍以及撿柴等各種家務,沒有機會受教育,日治時期米、豬肉都由政府配給,不能私下交易,戰時沒有自由的生活朱先生仍印象深刻。
  戰後才舉家搬至瀧川町南榮路180號的板仔厝,並以產製麵條再售往他地維生,那時候只有涵洞並沒有南榮路,是因舖建道路需要徵收民地後才搬來現居住的南榮路455巷。
  朱先生說以前石硬港很大條,舢舨可以從基隆港駛進到現南榮派出所前面,船仔載的都是生活日用雜貨。小孩子都會去石硬港摸蝦、螃蟹,居民洗澡、洗衣服、殺雞都在那裏,人與河流之間相互依存。家戶買菜買肉都在博愛團(現在的仁愛市場)。
  在南榮路對面的三坑是清朝時代就有的大炭礦,在三坑礦寮(炭寮)工作的人早上工作、下午就有錢領,生活算是不錯了。由於塗炭是家庭民生用品,家家戶戶煮飯都是用這種塗炭,基隆屬塗炭輸出地,以前都是用火車運送至中南部。陳雲翔補充南榮路200巷以前是火藥庫,所有北部地區、要使用炸藥雷管都存放在這裡,炸藥主要提供礦坑使用,礦坑要去申請,通報管理員才能進去,管制很嚴格,後來改齊魯公司,近期這個炸藥公司沒落了。
  談起舊地名「牛奶寮」,朱先生解釋道以前牛奶寮位於西定路,後來才集中在此,飼養乳牛約50~60隻,日治時代的基隆牧場,戰後由台北畜產公司派外省人來管理。「豬灶」則是著名的豬隻屠宰場,原誠仁里舊址廢棄後遷至英仁里,處理原先以熱水澆淋除毛,再屠宰,一大早拖去仁愛市場賣。「牛奶寮」與「豬灶」都是日治時代就有了,戰後約60幾年才收起來,改建房舍民宅。
  朱先生說日治時代台日居民的生活圈是很分明的,連戲院都有區隔,市政府附近的基隆座是日本人看戲的地方,台灣人都會去高砂戲院,那時放映的電影還是黑白默片。
  戰後30年是基隆最活絡繁華的年代,港口貿易帶動了市街商業的生意興隆:牛仔街、家具街、裝潢街、海產街、佛具街,碼頭的商船、貨船來來去去,裝卸貨都需要人力,碼頭苦力、造船工人、報關行等就業機會吸引了許多從外縣市來討生活的居民。聽朱先生講述時仍可以感受到他對過去基隆港的地位感到光榮。

  • 發布日期:2020/11/03
  • 發布單位:仁愛區公所社政課
  • 最後更新時間: 2020/11/05
  • 點閱次數:2044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