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巷口故事】估衣巷與委託行

估衣巷

  秦女士37年隨父親來台就住在同風里,她指出舊主普壇正對面最後一排原來是估衣攤,估衣巷的形成是在戰後物資缺乏的年代,所謂「估」就是舊的、二手的,舊的電風扇、舊的腳踏車、舊的手錶與二手衣物,可以說就是一個舊貨市場。
  戴學禮說當時有很多美援的物資、衣服,為了將歐美衣物改為符合亞洲人的尺寸,有許多媽媽們練就了一批擅長縫製修改二手衣物的縫紉功夫,他們將過大尺寸的舊衣一片一片裁下來,再一片一片縮小,縫補手藝都很不錯。

委託行

  基隆委託行的發展歷經不同階段,1949年台灣實施戒嚴,政府嚴格管制進出口,舶來品十分稀少,最初是船員委託店家寄賣,後來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委託行會事先與船員溝通帶貨品項,內容從菸、酒、水果到舊衣服、洗髮精等一般日常用品都有。當時國外商品稀少,只要是從國外帶回來的大小商品都可以轉賣個好價錢,此乃委託行的優勢。
  1970年代可謂委託行擴張期,此時期基隆委託行負責集貨批發,是舶來品的集散地,北部的委託行(台北的晴光市場、桃園的大廟後,新竹的城隍廟等)都會到基隆補貨,戴學禮形容當時公園頂委託行街日日摩肩擦踵、絡繹不絕,人潮在巷子擠過來擠過去,那些外地來的老闆都在委託行外等,搶著批最新、最好的貨回去賣。
  委託行後期朝精品店發展,且有分日本線、歐洲線、韓國線等,除了留學、經商貿易否則沒有機會出國,所以基隆就變成想要看國外舶來品的就要來這裡看。曾幾何時,這樣的榮景、人潮消失了,委託行街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是在地居民所關心的。

  • 發布日期:2020/11/03
  • 發布單位:仁愛區公所社政課
  • 最後更新時間: 2020/11/05
  • 點閱次數:1167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