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巷口故事】百年紅磚厝的所在─代明巷

  78歲的吳揚邦先生是文昌里土生土長的在地老居民, 29年出生的時候還是日治時期,吳家就住在高砂里代明巷5號(現已改稱孝三路30巷),當時孝三路、忠二路附近均為矮厝仔,僅代明巷整排是有錢人才有能力蓋的紅磚厝,迄今已有120年的歷史,現在仍有5棟紅磚厝留存,可惜未經整理維護。基隆於日治時期築港後始規劃為棋盤式街道,國民政府遷台後,將街道以東西向為「忠」,南北向為「孝」命名,各以數字為序,始以孝三路名之。
  談起過往的代明巷,吳先生緬懷說十分熱鬧,居民很多,日據時代三層樓房,每層樓都有人住,祖孫滿堂,當時連電風扇都是奢侈品,每到傍晚6、7點厝邊鄰居會在外面乘涼、聊天到深夜11點都不散。除此之外公園小山尚未剷平時,公園邊成為市場攤販聚集的所在,有人賣膏藥、賣小吃、賣水果,也有人唱歌,好不熱鬧!
  吳先生自述其童年可謂在戰火下度過,每天在躲空襲、躲戰事,戰時依家戶人頭配給米、番薯與奶粉。吳先生資質聰穎,有著過人的學業成就,從就讀國小開始就時常名列前茅,當時一個班級有82人,且同班的同學有26年次到30年次都有,可能是戰時教育停擺的關係而晚讀。吳先生更是當時基隆市初中、高中連續10年獎學金榜上有名的優秀學生。
  隨者基隆港貨物吞吐量的提升,孝三路原居民漸漸外移,開始轉為報關行、船務公司租用作為辦公室,1970年前,基隆市的報關行多集中於港區南岸的孝二路、孝三路一帶,因此地鄰近西岸碼頭,海關和銀行也多集中在此。早期孝三路是碼頭工人和報關行員工解決三餐與休息之處,現在報關行都搬到小巷內,報關行多移轉至台北,現存約10來家,可以看出基隆船務、港務的沒落。孝三路也漸漸轉為在地巷弄美食的代稱。

  • 發布日期:2020/11/03
  • 發布單位:仁愛區公所社政課
  • 最後更新時間: 2020/11/05
  • 點閱次數:1227
回頁首